第一篇 「戰略環境」

字級設定
第二章 安全挑戰
/第三節 我國面對之安全挑戰

  由於全球安全環境不確定性升高,使得亞太及我國面對的安全環境也愈趨複雜與嚴峻,其中又以中共軍事威脅為首要挑戰。迄今中共未放棄對我使用武力,國防預算逐年成長,武器裝備研製能力大幅提升,軍力快速發展,加上亞太周邊海域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爭端升高,非傳統安全威脅日增,人口結構變遷、網路駭客攻擊,以及國人國防意識逐漸弱化等,均對我國之安全環境,形成不容忽視的挑戰。

一、中共軍力快速擴張

  近年中共綜合國力大幅成長,國防預算連續5年呈兩位數百分比成長。在高額不透明的國防經費挹注下,大幅擴張軍備,兩岸軍力嚴重失衡。另中共研發精準遠程打擊武器系統,延伸兵力投射與戰略打擊範圍,以提升一體化聯合戰力,企圖降低其他國家介入區域衝突,嚴重威脅我國家安全。

  面對中共不放棄武力犯臺之威脅,我國必須加速國防轉型,提升聯合作戰效能,發展「小而精、小而強、小而巧」之可恃戰力,捍衛我國主權與國家利益,實為國軍面臨之重要挑戰。

二、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衝突

  區域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衝突,以東海釣魚臺列嶼及南海島嶼牽涉範圍較為複雜,甚至造成各國執法船舶對峙與衝突,且中共單方面劃設「東海防空識別區」,積極在南海進行擴島並興建海空設施,對區域安全穩定增添變數。  

  國軍配合國家整體外交政策,持續拓展友盟實質關係,增進區域安全對話與交流,並依政府「主權在我、擱置爭議、和平互惠、共同開發」之原則,積極參與國際安全事務。另持續強化我東沙島、太平島防務及海上巡防能量,以軍事力量為後盾,維護我島嶼主權、海洋權益及保障公海航行之自由。

三、國防資源緊縮

  全球經濟雖已逐步擺脫國際金融風暴,但接踵而至的歐債危機與全球經濟停滯,導致國內整體經濟成長動能趨緩,加上國內勞動人口呈下降趨勢,政府財政稅收成長幅度有限,提高國防經費將更為不易。

  未來國軍必須更加妥適配置與運用國防資源,使其創造最大效益;同時強化國防自主,藉由推動軍民通用科技發展,及時轉化成熟的國防科技能量,引領產業升級,達成「國防科技自主」及「促進國家經濟發展」雙贏目標。

四、青壯年人力偏低

  近2年我國生育率雖有回穩趨勢,但青壯人力仍相對偏低,造成役男員額供給未臻理想,國防人力來源受限。

  國軍為維持戰力,進行兵役制度革新,實施「募兵制」以招募素質較高、役期較長的志願役人力;同時持續調整國防組織、兵力結構與規模,適度精簡兵力,完善動員整備機制,以「平時養兵少、戰時用兵多」之概念,建構精銳國防武力。

五、災害防處與人道救援

  鑑於非傳統安全威脅日漸升高,無預警之天然災害及其所導致之複合式災害,對我國家安全之影響程度,實不亞於戰爭。

  國軍基於保衛國家安全、維護民眾福祉之使命,已將「災害防救」列入國軍中心任務之一,將持續組建「平時能救災、戰時能作戰」具備快速反應、防災制變能力的部隊,以系統化的方式,配合政府災防演練,精進人力、物力動員、資源整合與災害管理機制,協助地方政府迅速投入救援行動,發揮國家整體災害防救效能,降低各項災害對我國家安全的威脅。

六、多元頻密的網路攻擊

  隨著資訊科技不斷的演進,網路的脆弱性與威脅正侵蝕著多數網路發達的國家。近來中共網軍透過社交工程、遠端滲透、病毒(惡意程式碼)感染、竊取或監控等方式,入侵我國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的情況極為嚴重,企圖影響國軍指管資訊系統運作及遲滯應變能力。未來共軍可能透過網路對特定目標進行攻擊,癱瘓我國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之運作,對我軍事作戰能力及國家安全產生極大威脅。

  國軍配合政府網路、資安防護整合一體、聯合應變之機制,平時執行重要資訊系統安全防護與監控,戰時對敵實施網路積極防禦作為,持續精進資訊、網路防護能量,培育優異網路防護人才,以提升整體資安強度與能力。

七、國防意識挑戰

  儘管兩岸政治情勢表面上看似和緩,但中共從未放棄對臺軍事行動整備,並結合心理戰、輿論戰和法律戰對臺進行統戰,營造和平景象,企圖模糊國人敵我意識、分化民心團結。

  國防部依據《全民國防教育法》推動全民國防教育,範圍區分「學校教育」、「政府機關 (構) 在職教育」、「社會教育」、「國防文物保護、宣導及教育」4大類,並以「國際情勢」、「國防政策」、「全民國防」、「防衛動員」及「國防科技」為教育主軸,整合相關部會、各級政府、全民防衛動員體系、學校及社會團體等單位,透過教學課程安排,結合文宣與多元輔助活動,擴大宣教成效,提升國人憂患意識。同時運用各種傳播管道,將全民國防理念、知識等,融入國人生活,以達「全面普及」、「深化效果」之教育目標,期提升全民國防意識,確保國家長治久安與永續發展。

 

  • 國防部版權所有 Copyright © 2015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.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本著作採用創用CC「姓名標示 - 非商業性- 禁止改作」3.0版台灣
  • 最佳瀏覽環境:Internet Explorer 10.0 以上版本